医疗
浙江某三甲医院是省内重点综合性医疗机构,位于杭州市,年接诊量超300万人次,业务涵盖临床诊疗、医学研究、区域医联体协同等。医院拥有电子病历系统(EMR)、医学影像云平台(PACS)及智慧病房管理系统,日均产生超10TB医疗数据,包括患者诊疗记录、基因检测报告、临床试验数据等高敏感信息。随着“健康浙江”数字化改革推进,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、科研院所的数据共享需求激增,但患者隐私泄露、科研数据违规使用等风险日益突出。
1、患者隐私泄露高发:医护人员通过微信、邮件传输患者病历和影像资料时,缺乏内容检测能力,近两年发生多起患者身份证号、诊断结果外泄事件。
2、科研数据失控风险:与高校合作的临床试验数据通过公共云盘共享,存在未授权下载和二次传播隐患,威胁知识产权安全。
3、跨机构协作盲区:医联体内数据交互依赖FTP等传统协议,未对敏感字段(如HIV检测结果)进行脱敏处理,违反《浙江省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》。
4、终端外设滥用:医生私自使用U盘拷贝患者影像数据,曾发生CT原始数据流入商业机构的重大违规事件。
华盾信卫以“患者隐私零泄露、科研数据全可控”为目标,构建覆盖诊疗、科研、协作场景的立体化防护架构:
1. 医疗数据智能分类引擎
l 训练医疗行业专用AI模型,精准识别电子病历中的身份证号、基因序列、罕见病诊断等200+类敏感字段;
l 对DICOM影像文件启用元数据检测,自动标记包含患者姓名、检查部位的关键图像。
2. 诊疗场景实时管控
l 在院内HIS、PACS系统部署轻量化DLP探针,医生调阅病历时自动隐藏身份证后四位,外发时强制触发“审批+脱敏”流程;
l 对微信、钉钉等工具传输的医学影像添加动态水印,截屏或拍照可追溯至操作人员工号及时间戳。
3. 科研数据安全协作平台
l 搭建医疗专用云协作空间,临床试验数据上传时自动加密并绑定使用权限(如“仅限浙大医学院IP段访问”);
l 结合区块链技术,实现数据下载、修改行为的全程存证,违规操作3分钟内触发告警。
4. 终端外设智能管控
l 全院办公电脑启用“医疗数据安全沙盒”,U盘仅能读写加密容器内文件,禁止导出原始DICOM影像;
l 无线传输模块(蓝牙、AirDrop)默认禁用,科研必需场景需科室主任与信息科双审批解锁。
华盾信卫DLP方案实施后,医院实现数据安全与业务效率的协同提升:
维度 | 核心成果 |
风险控制 | 上线3个月内拦截患者隐私泄露事件153起,外部攻击渗透尝试归零; |
合规能力 | 100%满足《浙江省医疗数据分类分级指南》,通过省卫健委年度安全评估; |
科研协作效率 | 临床试验数据共享审批周期从5天缩短至2小时,跨机构论文联合发表量增长40%; |
运营成本 | 数据泄露事件处置人力减少75%,年运维成本节约超500万元; |
行业示范 | 获评2024年“浙江省智慧医疗安全创新标杆”,成为全国首个实现DICOM影像全链路防护的医院。 |
案例启示
该实践凸显华盾信卫DLP方案的三大核心优势:
1、医疗场景深度适配:从电子病历脱敏到DICOM影像保护,破解医疗数据碎片化防护难题;
2、科研与安全平衡:通过权限绑定与区块链存证,兼顾数据开放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;
3、区域合规引领:无缝对接浙江省医疗监管平台,实现“政策-技术-执行”一体化落地。
华盾信卫以技术创新守护医疗数据生命线,助力医疗机构在数字化浪潮中筑牢患者隐私防线,为“健康浙江”建设提供安全基石。